医知源
源于医学信息 | 知于临床决策
打开APP
重症肌无力
反馈
收藏
0 指南 / 0 份病例 / 0 问答
英文名称:myasthenia gravis,MG
编审团队
查看更多
张伟靖
榆林市第一医院
傅永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王津存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西京医院
简介
基础
诊断
治疗
预防与康复
参考文献
简介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自身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累及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突触后膜,引起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尽管MG被认为是目前认识最充分且治疗效果最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但在发病机制方面仍存在争议。目前研究表明MG为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的NMJ信号传递障碍性自身免疫病。

 

MG患者肌无力症状特别是在早期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不仅表现为一天中的晨轻暮重,也可表现为一个时间阶段内的波动,病程长的患者肌无力症状波动性可能不明显。肌无力一般从一组肌群开始,逐渐累及到其他肌群,后期可出现全身肌无力;少数患者短期内出现全身肌肉收缩无力,甚至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


MG患者预后较好,少数患者经治疗后可完全缓解,大部分患者可药物维持症状缓解,绝大多数疗效良好的患者可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基础
一、定义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自身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累及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突触后膜,引起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MG是目前认识最充分且治疗效果最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症状波动,即活动后肌力明显减退,经休息或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后症状减轻。最常受累的肌肉包括眼肌、四肢肌、呼吸肌和延髓支配肌[1, 2]。既往MG患者病死率高,因此被命名为“重症”。但随着医疗科技发展目前MG的年病死率仅为(0.06~0.89)/100万。

二、流行病学

MG是最常见的累积神经-肌肉接头的疾病。

发病率

MG年发病率(4~21.3)/100万[1, 2]。我国MG发病率约为6.8/100万,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约为3:2,南方地区地区发病率较北方地区高。

患病率

MG患病率为(77~250)/100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及人种,但亚洲青少年中的发生率略高。20~40岁和50~70岁左右呈现发病双峰,但我国儿童及青少年MG患病高达50%[3]

病死率

目前MG的年病死率仅为(0.06~0.89)/100万,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4]

三、病因

MG为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与感染、药物、环境因素、手术等相关。


同时MG患者中65%~80%有胸腺增生,10%~20%伴发胸腺瘤。主要与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anti-acetylcholine receptor ,AChR)损害相关[1],另外,针对突触后膜其他组分,如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muscle-specific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MuSK)[5]、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4,LRP4)[5, 6]以及兰尼碱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等抗体相继被发现参与MG的发病过程,这些抗体能够干扰乙酰胆碱受体聚集、影响AChR功能和NMJ信号传递。治疗癌症的生物制剂被称为检查点抑制剂,尽管它们对治疗癌症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们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诱发MG或使MG患者恶化,但所涉及的病理生理尚不明确。这些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不到1%会出现MG。检查点抑制剂是靶向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如伊匹单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如帕博利珠单抗)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如阿特珠单抗、阿维鲁单抗和德瓦鲁单抗)的单克隆抗体[7-9]


多种因素及药物与MG的恶化有关,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若绝对需要时谨慎使用并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可能使MG加重或复发的因素

常见诱因有劳累、吸烟、饮酒、感染、外伤或手术、精神创伤、全身性疾病、月经来潮、妊娠、分娩、情绪激动[10]、焦虑抑郁[11]、预防接种等。

MG患者慎用药物

1.抗生素

庆大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妥布霉素、多粘菌素等均有神经-肌肉传递阻滞作用。


2.心血管疾病药物

如普萘洛尔、利多卡因、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维拉帕米等。


3.抗癫痫

如苯妥英钠、乙琥胺等。


4.抗精神病药

包括碳酸锂、苯乙肼、氯丙嗪、氯硝西泮、地西泮(特别是注射剂)。


5.麻醉药

如吗啡、乙醚、氯仿。如果手术必须麻醉时可选择环丙烷、氟烷、氧化亚氮、琥珀胆碱等。


6.其他药物

青霉胺、奎宁、氯奎、含碘的造影剂以及肉毒毒素等。

四、发生机制

尽管MG被认为是目前认识最充分且治疗效果最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但在发病机制方面仍存在争议。

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的NMJ信号传递障碍

目前研究表明MG为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的NMJ信号传递障碍性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肌肉疲劳是由于连续收缩过程中ACh释放逐渐减少所致,而MG的肌无力或肌肉病态疲劳是由于NMJ突触后膜AChR减少导致传递障碍[12]


在正常情况下,ACh与AChR结合后可产生足以使肌纤维收缩的终板电位使肌肉收缩。然而,在MG中,NMJ处AChR数量减少,使终板电位无法形成有效的肌纤维动作电位,运动终板传递受阻,肌肉收缩力减弱。这种现象首先出现在运动频率高、AChR相对较少的眼肌和颅神经支配肌。

NMJ突触后膜上AChR缺乏

有研究表明MG的基本缺陷在于NMJ突触后膜上AChR缺乏,同时在实验性MG动物血清中发现AChR抗体,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到突触后膜上AChR与AChR抗体及补体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此外,MG患者的肌肉活检也表明AChR明显减少,从而证实AChR抗体的致病性,为MG自身免疫学说提供有力证据。约85%~90%的全身型MG及50%~60%的眼肌型MG患者可检出AchR抗体,母亲为MG患者的新生儿也可发现AChR抗体,使该AChR抗体成为诊断MG敏感可靠的指标。


但目前研究显示AChR抗体水平与MG严重程度无相关性,因此研究者还需继续寻找可能与MG呈正相关的其他因素(如,继发生成的细胞因子、其他肌肉抗体、趋化因子等)[13]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可能参与了MG的发病,现已发现某些HLA类型(如HLA-B8、DRw3和DQw2)与肌无力有关[14]

胸腺瘤

胸腺瘤在自身免疫中的作用还不明确,但大多数AChR抗体阳性MG患者都有胸腺异常:如胸腺增生、胸腺瘤[15,16],此外,行胸腺切除术后MG患者症状常常改善或消失[2],因此,已有研究将胸腺作为MG促发抗原的可能来源进行评估。

诊断
一、诊断流程

图片37.png

图1 重症肌无力诊断流程[17]

二、问诊与查体
问诊与症状
问诊技巧

MG患者临床特点鲜明,详询的病史和查体是诊断的关键。

现病史

询问有无活动后加重休息或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后肌无力症状明显缓解。有无腹泻、天气炎热或月经时肌无力加重。有无情绪激动、劳累、感染、饮酒过多、过饱、饥饿等诱发因素。

既往史

有无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无肿瘤病史。

个人史

有无烟酒嗜好。有无肉毒中毒、氨基类药物、有机溶剂及重金属等接触或中毒病史。

家族史

家族中有无类似病史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直系亲属中有无近亲婚姻。

症状

MG患者肌无力症状特别是在早期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不仅表现为一天中的晨轻暮重,也可表现为一个时间阶段内的波动,病程长的患者肌无力症状波动性可能不明显。


肌无力一般从一组肌群开始,逐渐累及到其他肌群,后期可出现全身肌无力;少数患者短期内出现全身肌肉收缩无力,甚至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MG患者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容易受累;近端肌较远端肌容易受累(表1)。


表1  MG患者不同肌群受累症状

图片31.png

查体与体征
查体技巧

MG患者的肢体肌无力主要累及近端肌群,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远端肌无力。典型表现为疲劳性肌无力,长时间或重复运动可使肌无力加重。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主诉选择做睁闭眼、持续上视、上肢平举、蹲起等动作。

体征
眼部 眼部受累体征

患者可表现为眼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和复视等,但瞳孔对光反射完整。眼睑下垂患者可闭眼休息数分钟后症状减轻。

全身 延髓肌受累

患者可有延髓肌受累表现,包括咀嚼无力、构音不清、头下垂、吞咽费力等。轻度延髓肌受累者,让患者大声朗读后可出现构音不清,持续用力咬牙后可出现咀嚼肌无力,平卧抬头可出现颈部肌肉无力。

全身 四肢肌受累

患者可有四肢肌受累表现,依次检查各关节,并对抗检查者所给予的阻力,观察肌力是否正常,是否有易疲劳现象,观察肌无力的部位和程度,包括上肢抬举无力、蹲起无力。轻度受累者,双上肢平举,数分钟后出现上肢下垂;直腿抬高可见腿下垂。

全身 呼吸肌受累

患者可有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应考虑为出现重症肌无力危象重症肌无力危象前状态。

全身 疲劳试验阳性

疲劳试验阳性,尽管该方法是否阳性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仍能甄别出大多数的新发MG。无感觉障碍、病理征、肌萎缩、肌痛、腱反射增强。

全身 相应疾病的体征

可伴有胸腺增生、胸腺瘤、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出现相应疾病的体征。

三、辅助检查
优先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有:血清抗体检测、药物试验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其中血清抗体检测特异性最高,药物试验及神经电生理检查仅提示神经肌肉接头存在病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药物试验:胆碱酯酶抑制剂能缓解或减轻MG病人的临床症状和电生理异常,最常用的新斯的明试验和腾喜龙试验。

冰袋试验
检查描述

冰袋试验操作简单、安全,对于疑为MG的上睑下垂患者,嘱患者双眼向前平视,测量瞳孔中轴线上的上下眼睑边缘之间的距离,即睑裂。然后用纱布包裹冰袋,置于上眼睑上方2分钟,冰敷完毕后迅速地再次测量睑裂大小。

结果

增加2mm以上为阳性。这种改善是暂时的,持续大约7分钟。

药物试验—新斯的明试验
检查描述

是最经典、易行、价廉的临床辅助检查。具体方法:肌肉注射新斯的明,成人为1~1.5mg,儿童为0.02~0.03mg/kg,同时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在注射前及注射后20、30、40、50、60min观察症状及体征变化。依照相对评分作为试验结果。相对评分=(试验前该项记录评分-注射后每次记录评分)/试验前该项记录评分×100%。

结果

≥60%为阳性,25%~60%为可疑阳性,≤25%为阴性,但本试验阴性不能排除MG。

药物试验—腾喜龙试验
检查描述

腾喜龙可引起轻度头痛发热感,但不影响神经肌肉传导,是比较理想的药物。具体用法:腾喜龙10mg稀释至1ml,静脉注射2mg,如无出汗、唾液增多等不良反应,再给予8mg。腾喜龙试验的敏感性为80%~90% [2, 18]。因此本试验阴性不能排除MG。另外运动神经元病、脑干肿瘤和压迫性颅神经病变等疾病也可出现阳性结果,需结合病史、查体鉴别。

结果

MG患者用药后,肌无力症状在30s内得到纠正,1~2min回到基线水平。而正常人用药后肌力无改变。

电生理检查——神经重复频率刺激试验
检查描述

在全身型MG患者中其阳性率可达90%,但在眼肌型MG患者中的阳性率仅30%~50%,因此结果阴性不能排除MG诊断。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患者应停药12~18小时。

结果

低频(低于10Hz/s)或高频(高于10Hz/s)刺激,肌肉诱发电位的波幅均递减。低频递减超过10%,高频递减超过30%以上者为阳性。

临床意义

在MG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检测面神经、副神经、腋神经、尺神经等。

电生理检查——单纤维肌电图
检查描述

单纤维肌电图的敏感性要远高于神经重复频率刺激试验,其在MG患者中的敏感性可高达95%,但由于检查时需要患者配合度高、技术要求高、且特异性较低,因此仅在神经重复频率刺激试验阴性时选择。


单纤维肌电图不受胆碱酯酶抑制剂影响。

结果

单根纤维针电极插在同一运动神经支配的二根肌纤维之间。两个活动电位之间潜伏期的颤抖延长>50μs者为阳性。

血清学检查
检查描述

MG抗体检测是MG的重要检查手段,包括抗AChR抗体、抗MuSK抗体、抗LRP4抗体、抗Titin和RyR抗体以及抗核抗体和甲状腺抗体等(表2)。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检测机构MG抗体检测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尽一致,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此外还有未被发现的抗原抗体。


表 2  MG相关抗体

图片32.png

胸部影像学检查
检查描述

胸部CT诊断胸腺异常准确率达94%,胸部CT能发现较小的胸腺肿瘤,可鉴别囊性或实性,有无钙化,有无侵犯胸膜、肺及大血管等恶性肿瘤的指征。常规胸部平片对胸腺瘤的诊断可达62%,但有30%胸部平片阴性的病例在胸部CT检查发现有胸腺瘤

临床意义

激素治疗前应常规行胸部CT或平片检查除外结核可能。另外为了了解有无胸腺增生或胸腺肿瘤。

可选检查
胸部磁共振检查和PET-CT
检查描述

必要时进一步查磁共振检查和PET-CT。根据病情需求,可进行多方位和多角度检查,无X线辐射,无骨伪影干扰,是一种无损伤性检查,但磁共振空间分辨率不如X线胸片,也比不上CT,肺部的小结节不能显示,对钙化显示不如CT和X线,并且磁共振对部分病变缺乏特异性。

临床意义

胸部磁共振检查易于显示纵隔肿瘤及其与血管间的解剖关系,甚至可以了解病灶侵袭组织的程度,病灶的空间位置具有显著优势,可评估手术结果。


PET-CT将肿瘤的诊断正确率提高到95%~99%,可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以及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但该检查价格昂贵,多数医院无相关设备,且辐射剂量较大,所以应该在有充分的临床理由后去做PET-CT检查。

四、诊断及其标准
诊断标准

在具有典型MG临床特征(肌无力波动性及易疲劳)的基础上,满足以下3点中的任意一点阳性即可做出诊断,包括:①药物试验;②电生理学检查;③血清MG抗体检测[19]


同时需排除其他疾病(如Miller Fisher综合征、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眼咽型肌营养不良、Lambert-Eaton综合征、Guillain-Barré综合征、肉毒中毒、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脊肌萎缩、代谢性肌病等)。

风险评估和危险分层

1. Osserman分型

1958年Osserman将成人MG根据受累部位、严重程度、疾病进展和预后等进行分型,故称Osserman分型[20](表3)。后又将Ⅱ型分为Ⅱa和Ⅱb两种类型,并取消肌萎缩型,为改良的Osserman标准。


表3   Osserman分型

图片33.png


此外还有儿童型MG和少年型MG,儿童型占我国MG患者的10%,大部分仅累及眼外肌,少数累及全身骨骼肌。儿童型还有两种特殊类型:新生儿型和先天型,新生儿型临床多表现为哭声低、吸吮无力、动作减少等,经治疗后多在一周至3个月缓解;先天型临床多表现为出生后短暂出现肌无力、对胆碱酯酶抑制剂药物效果不佳,但进程缓慢,可有家族史。少年型MG一般在10岁后发病,多为单纯的眼外肌麻痹,少数伴有吞咽困难及四肢无力。


2.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Myasthenia Gravis Foundation of America,MGFA)临床分型

开展MGFA临床分型[21](表4)的目的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

表4  MGFA临床分型

图片34.png


3. MG亚组分类

1980年Compston等[22]根据胸腺病理学及发病年龄将MG分成3种亚型,之后随着检测技术发展,在《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版)》中提出MG亚组分类(表5),指导精准化治疗,提醒临床医生注意其他器官并发症的出现。

表5  MG亚组分类及临床特点

图片35.png


总结来说,Osserman分型便于临床识别患者受累部位和疾病进程,操作简单,但主观性强,临床症状与分型关系并非绝对,存在各类型间转化的中间带;MGFA分型更为简便,对MG患者进行问卷量化,相对较为客观;MG亚组分类可根据不同亚群指导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患者治疗与预后有重要意义。

并发症诊断

MG在治疗过程中或起病时就出现重症肌无力危象。(参见“重症肌无力危象”)

五、鉴别诊断

MG是可治性疾病,根据临床特点对大多数MG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在临床工作中,仍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与眼肌型MG相鉴别—眼睑痉挛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一般发病年龄较大,患者经常表现为过度瞬目动作,与MG相似,但眼睑痉挛通常为双侧,不伴复视,可伴有眼部干燥、刺激感,在触摸眼角、咳嗽或说话时眼睑痉挛可能会意外改善。氟哌啶醇或者氯硝西泮治疗有效。

与眼肌型MG相鉴别—动眼神经麻痹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伴有瞳孔扩大的动眼神经麻痹很容易和MG鉴别。不伴有瞳孔扩大仅有上睑下垂和眼肌麻痹(如糖尿病)者则需要仔细鉴别。MG的眼肌麻痹一般不符合动眼神经支配且症状有波动性,而糖尿病眼肌麻痹一般符合动眼神经支配。

与眼肌型MG相鉴别—Miller Fisher综合征(Miller Fisher syndrome,MFS)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属于Guillain-Barré综合征变异型,MFS的主要表现为急性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低下或消失,也可表现为单纯的眼外肌麻痹,易误诊为MG;MFS起病较急,常伴有腱反射低下。

辅助检查的鉴别

新斯的明试验呈阴性,脑脊液检查有蛋白-细胞分离,部分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抗GQ1b抗体或GT1a抗体。

与眼肌型MG相鉴别—Horner征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部分Horner征患者可以仅表现为眼裂变窄和瞳孔收缩,而没有明显的眼球内陷和额部出汗。因此,在面对上睑下垂就诊的病人时,务必注意瞳孔。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上睑下垂侧瞳孔缩小,就应考虑不完全Horner征的可能性。

与眼肌型MG相鉴别—先天性睑下垂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为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中的一种,通常出生后即存在,多在出生时、婴幼儿时期出现眼睑下垂、喂养困难及运动发育迟滞等症状,多为单侧,不伴有复视,症状无波动性。

辅助检查的鉴别

易被误诊为抗体阴性的MG。青春期逐渐出现眼球固定,在临床及电生理表现与MG类似,鉴别依靠血清学抗体检测及全外显子测序结果。

与眼肌型MG相鉴别—脑干病变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中脑或脑桥病变可出现眼肌麻痹,若累及中脑动眼神经核团可表现为分离性眼肌麻痹,需与MG鉴别。

辅助检查的鉴别

结合病史、查体、头MRI以及特异性抗体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与眼肌型MG相鉴别—老年性睑下垂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老年性上睑下垂通常由于提上睑肌萎缩无力引起,可出现上睑下垂遮盖瞳孔。与MG不同,老年性上睑下垂患者没有症状波动性特点,而是缓慢加重,且多数为双侧,不伴有复视。

辅助检查的鉴别

必要时可进行疲劳试验和新斯的明试验进行鉴别。

与眼肌型MG相鉴别—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或Kearn-Sayre综合征(KSS综合征)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属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肌病或线粒体脑肌病临床表现以骨骼肌易疲劳为主,轻度活动后即感到疲乏,休息后可好转等特征。由于病史中可能存在波动性的骨骼肌肌无力表现,常被误诊为MG。


CPEO主要表现为双侧进展性无波动性上睑下垂、眼外肌麻痹,部分患者可伴有肌无力。如果同时合并心脏传导阻滞、视网膜色素变性、小脑萎缩,即为KSS综合征。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为MG。CPEO或KSS综合征症状无波动性,缓慢进展。

辅助检查的鉴别

CPEO或KSS综合征血乳酸轻度增高,肌电图检查示肌源性损害,新斯的明试验阴性,明确诊断依靠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

与眼肌型MG相鉴别—眼咽型肌营养不良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中年起病,起病隐匿,部分有家族史,可有眼睑下垂、眼肌麻痹、吞咽困难等,症状缓慢进展,无波动性。

辅助检查的鉴别

肌电图检查提示肌源性损害,血清肌酶正常或轻度升高,新斯的明试验阴性。

与眼肌型MG相鉴别—Meige综合征(眼睑痉挛型)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呈“挤眉弄眼”样,双眼睑痉挛是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眼睑无力和眼睑下垂也很常见。有少部分患者单眼起病,逐渐发展为双侧,先出现眼干眼涩、畏光、怕风和瞬目增多等症状,发展到上眼睑下垂和下眼睑痉挛,眼轮匝肌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直至双眼完全闭合、睁眼困难,不能完成视觉依赖的任务如看电视、读报纸、走路等,用眼时需用手撑扶才能看清楚,严重者可出现功能性“盲”,甚至失去自主生活能力。部分患者从眼睑痉挛逐步向下发展,以下面部和咀嚼肌受累最常见,表现为下颌开-合、撅嘴、下面部和口下颌节律性或震颤样运动,眼睑痉挛合并张口、撅嘴、下面部抽动等症状,导致“怪相”的产生。

与全身型MG相鉴别 —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Eaton myasthenic syndrome,LEMS)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常伴有小细胞肺癌也可继发于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属于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该病为免疫介导,其靶部位为NMJ突触前膜电压门控钙通道(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VGCC)。LEMS临床表现为肌无力,但眼外肌受累少,四肢近端对称性无力,腱反射低下在运动后可短暂恢复。

辅助检查的鉴别

神经重复电刺激可见低频刺激递减大于10%;高频刺激可出现100%甚至以上的递增。血清VGCC抗体多为阳性,合并小细胞肺癌的LEMS可出现SOX-1抗体阳性。

与全身型MG相鉴别—Guillain-Barr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为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减退、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辅助检查的鉴别

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细胞分离,血清抗GT1a抗体、GQ1b抗体可呈阳性。新斯的明试验阴性。

与全身型MG相鉴别—炎性肌病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骼肌间质性炎性病变,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四肢无力,与以肢体肌无力为主的MG临床表现相似,约1/3的炎性肌病患者可伴肌痛。

辅助检查的鉴别

炎性肌病肌酶高,肌电图检查提示肌源性损害。新斯的明试验阴性,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与全身型MG相鉴别—运动神经元病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延髓麻痹以延髓肌无力起病,可以没有手肌萎缩等特征性运动神经元病的症状和体征,这时就需要和以延髓肌受累为主的MG相鉴别,尤其需与MuSK阳性的MG相鉴别,延髓麻痹可有舌肌纤颤或萎缩等下运动受损表现,也可有掌颌反射阳性等上运动受损表现。

辅助检查的鉴别

新斯的明试验阴性,电生理可帮助对两者鉴别。

与全身型MG相鉴别—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是一组罕见的由编码NMJ的基因突变所致NMJ传递障碍的遗传性疾病,根据突变基因编码蛋白在NMJ的分布,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可分为突触前、突触以及突触后突变。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临床表现异质性很大,易被误诊为抗体阴性的MG。

辅助检查的鉴别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肌电图可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必要时行肌肉活检及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检查。

与全身型MG相鉴别—肉毒杆菌中毒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由肉毒杆菌毒素累及NMJ突触前膜所致,主要表现为眼外肌麻痹以及构音、吞咽、咀嚼无力,瞳孔扩大和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腱反射消失、突出的自主神经症状,可累及呼吸肌。

辅助检查的鉴别

电生理检查低频重复电刺激可见波幅递减,高频重复电刺激波幅递增度。

与全身型MG相鉴别—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CIDP)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为免疫介导的慢性运动感觉周围神经病,表现为感觉减退,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辅助检查的鉴别

肌电图检查提示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减低。脑脊液可见蛋白-细胞分离。

与全身型MG相鉴别—代谢性肌病
病史/体征/症状的鉴别

表现为四肢无力,不能耐受疲劳,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同时伴有其他器官损害。

辅助检查的鉴别

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血清肌酶正常或轻微升高。必要时行肌肉活检及基因检测。

六、误诊防范

易误诊人群

MG误诊误治现象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多见。


老年人可能出现皮肤松弛导致上睑下垂、视野变小,眼肌型MG患者早期出现此类表现易被误认为是生理性或眼部疾病。


老年人是脑血管疾病高发人群,若全身型MG患者早期出现四肢无力表现易被误认为是脑血管疾病。


另外,老年人会出现免疫力下降且同时合并其他多种疾病,因此老年MG患者病情更复杂,确诊更困难。


本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1. 吉兰巴雷综合征

2.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

3. 代谢性肌病。


其他疾病被误诊为本病

1. 线粒体肌病或线粒体脑肌病

2.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3.糖尿病性眼肌麻痹

4.眼外肌瘫痪

5.脑干梗死

6.甲状腺相关眼病

7.吉兰巴雷综合征


避免误诊的要点

1. 临床上对考虑诊断MG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结合新斯的明试验、重复神经电刺激等多种检查联合诊断,并行血清学抗体检查。


2.病史中最重要的是肌无力的分布及波动性,MG绝大部分以眼肌起病,因此当临床医生碰到上睑下垂和复视的患者都会考虑到MG,但若以其他肌群起病,特别是仅有肢体肌无力起病时就容易漏诊。

治疗
一、治疗流程
预防与康复
一、一级与二级预防

1. 避免过度劳累,受凉,不宜在烈日下过久。


2. 恰当治疗MG,如从小剂量胆碱酯酶抑制剂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3. 避免使用使MG加重的药物。


4. 保持环境舒适,避免精神紧张,必要时可心理干预。

二、康复

MG患者预后较好,少数患者经治疗后可完全缓解,大部分患者可药物维持症状缓解,绝大多数疗效良好的患者可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三、复诊与随访

根据MG的症状以及疾病进展快慢调整相应的随访时间。

四、患者教育

(一) 关于疾病知识的教育

对于初次诊断MG的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关于MG诊断和治疗方面知识的教育,有助于其充分认识并学会如何应对这个疾病。


(二) 关于生活方式管理的教育

主要包括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饮食忌食辛辣油腻,避免感染、外伤和情绪激动等,不宜在烈日下过久,以防MG加重。女生月经期如症状加重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在开始尝试怀孕前请先告知医护人员,怀孕有可能加重MG。某些药物可使MG加重,使用任何药物(包括非处方药)之前请先告知医护人员,应询问该药对MG患者是否安全。


(三) 关于诊疗依从性的教育

主要包括按照医嘱规律服药,警惕药物副作用,定期随诊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及疾病进展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共44篇)
[1]Gilhus NE. Myasthenia Gravis[J]. N Engl J Med, 2016, 375: 2570-81. 查看更多
[2]Nicolle MW. Myasthenia Gravis and Lambert-Eaton Myasthenic Syndrome[J]. Continuum (Minneap Minn), 2016, 22: 1978-2005.
[3]Huang X, Li Y, Feng H,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Juvenile Myasthenia Gravis in Southern China[J]. Front Neurol, 2018, 9: 77.
[4]Dresser L, Wlodarski R, Rezania K, et al. Myasthenia Gravis: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J]. J Clin Med, 2021, 10(11): 2235.
[5]Lazaridis K, Tzartos SJ. Autoantibody Specificities in Myasthenia Gravis; Implications for Improved Diagnostics and Therapeutics[J]. Front Immunol, 2020, 11: 212.
[6]Yu Z, Zhang M, Jing H, Chen P, Cao R, Pan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LRP4/Agrin Antibodies From a Patient With Myasthenia Gravis[J]. Neurology, 2021, 97: e975-e87.
[7]Becquart O, Lacotte J, Malissart P, et al. Myasthenia Gravis Induced by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J]. J Immunother, 2019, 42: 309-12.
[8]Safa H, Johnson DH, Trinh VA, et al.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related myasthenia gravis: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 Immunother Cancer, 2019, 7: 319.
[9]Huang YT, Chen YP, Lin WC, et al.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nduced Myasthenia Gravis[J]. Front Neurol, 2020, 11: 634.
[10]Beydoun SR, Wang J, Levine RL, et al. Emotional stress as a trigger of myasthenic crisis and concomitant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a case report[J]. J Med Case Rep, 2010, 4: 393.
[11]Lehnerer S, Jacobi J, Schilling R, et al. Burden of disease in myasthenia gravis: taking the patient's perspective[J]. J Neurol, 2021, Online ahead of print.
[12]Drachman DB, Adams RN, Josifek LF, et al.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autoantibodies to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and the clinical severity of myasthenia gravis[J]. N Engl J Med, 1982, 307: 769-75.
[13]Meraouna A, Cizeron-Clairac G, Panse RL, et al. The chemokine CXCL13 is a key molecule in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J]. Blood, 2006, 108: 432-40.
[14]Chia R, Saez-Atienzar S, Murphy 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risk loci and prioritization of genes and pathways for myasthenia gravis: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2: 119.
[15]Willcox N, Leite MI, Kadota Y, et al. Autoimmunizing mechanisms in thymoma and thymus[J]. Ann N Y Acad Sci, 2008, 1132: 163-73.
[16]Cron MA, Maillard S, Villegas J, et al. Thymus involvement in early-onset myasthenia gravis[J]. Ann N Y Acad Sci, 2018, 1412: 137-45.
[17]Evoli A, Antonini G, Antozzi C, et al. Italian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yasthenia gravis [J]. Neurol Sci, 2019, 40(6): 1111-24.
[18]Benatar 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diagnostic studies in myasthenia gravis[J]. Neuromuscul Disord, 2006, 16: 459-67.
[19]常婷.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版)[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1, 28: 1-12.
[20]Thomsen JLS, Andersen H. Outcome Measures in Clinical Trials of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J]. Front Neurol, 2020, 11: 596382.
[21]Jaretzki A, 3rd, Barohn RJ, Ernstoff RM, et al. Myasthenia gravis: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 research standards. Task Force of the Medical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of the Myasthenia Gravis Foundation of America[J]. Neurology, 2000, 55: 16-23.
[22]Compston DA, Vincent A, Newsom-Davis J, et al. Clinical, pathological, HLA antigen and immunological evidence for disease heterogeneity in myasthenia gravis[J]. Brain, 1980, 103: 579-601.
[23]Sanders DB, Wolfe GI, Benatar M,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uidance for management of myasthenia gravis: Executive summary[J]. Neurology, 2016, 87: 419-25.
[24]Dalby A, Kjaer M, de Fine Olivarius B. Continuous treatment of myasthenia gravis with prednisone[J]. Lancet, 1971, 1: 597-8.
[25]Lindberg C, Andersen O, Lefvert AK. Treatment of myasthenia gravis with methylprednisolone pulse: a double blind study[J]. Acta Neurol Scand, 1998, 97: 370-3.
[26]唐春雷, 郝俊杰, 张磊.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不同疗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对照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216-8.
[27]Hehir MK, Burns TM, Alpers J, et al. Mycophenolate mofetil in AChR-antibody-positive myasthenia gravis: outcomes in 102 patients[J]. Muscle Nerve, 2010, 41: 593-8.
[28]Bastakoti S, Kunwar S, Poudel S, et al. Rituximab in the Management of Refractory Myasthenia Gravis and Variability of Its Efficacy in Anti-MuSK Positive and Anti-AChR Positive Myasthenia Gravis[J]. Cureus, 2021, 13: e19416.
[29]Nowak RJ, Coffey CS, Goldstein JM, et al. Phase 2 Trial of Rituximab in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Positive 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 The BeatMG Study[J]. Neurology, 2021, 98: e376-89.
[30]Zhao C, Pu M, Chen D,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Rituximab for Refractory Myasthenia Grav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Single-Arm Meta-Analysis[J]. Front Neurol, 2021, 12: 736190.
[31]Narayanaswami P, Sanders DB, Wolfe G,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uidance for Management of Myasthenia Gravis: 2020 Update[J]. Neurology, 2021, 96: 114-22.
[32]Howard JF, Jr., Utsugisawa K,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culizumab in anti-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positive refractory generalised myasthenia gravis (REGAIN): a phase 3,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re study[J]. Lancet Neurol, 2017, 16: 976-86.
[33]Gajdos P, Chevret S, Toyka K. Plasma exchange for myasthenia gravi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2: Cd002275.
[34]Gajdos P, Chevret S, Toyka KV.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for myasthenia gravi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 12: Cd002277.
[35]Patwa HS, Chaudhry V, Katzberg H, et al. Evidence-based guidelin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report of the Therapeutics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J]. Neurology, 2012, 78: 1009-15.
[36]沈洁, 臧海生, 徐蓓峥, 等. 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30: 4089-94.
[37]尹燕燕.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 37: 1154-6.
[38]Xiaoyue S, Yanbin L. Myasthenia gravi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J]. Biofactors, 2022, 48: 228-38.
[39]Shah YS, Henderson AD, Carey AR. Effect of Initial Prednisone Dosing on Ocular Myasthenia Gravis Control[J]. J Neuroophthalmol, 2021, 41: e622-e6.
[40]Zinman L, Ng E, Bril V. IV immunoglobulin in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Neurology, 2007, 68: 837-41.
[41]Lavrnic D, Vujic A, Rakocevic-Stojanovic V, et al. Cyclospor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yasthenia gravis[J]. Acta Neurol Scand, 2005, 111: 247-52.
[42]Gupta A, Goyal V, Srivastava AK, et al. Remission And relapse of myasthenia gravis on long-term azathioprine: An ambispective study[J]. Muscle Nerve, 2016, 54: 405-12.
[43]Zha K, Silvestri NJ. Iatrogenic immunodeficiency-associated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secondary to mycophenolate mofetil treatment in a patient with myasthenia gravis[J]. Muscle Nerve, 2022.
[44]Gomez-Figueroa E, Garcia-Trejo S, Bazan-Rodriguez L, et al. Intravenous cyclophosphamide monthly pulses in refractory myasthenia gravis[J]. J Neurol, 2020, 267: 674-8.
收起
感谢编审团队
人表示了感谢
是否打开医知源APP?
取消
打开
您当前的APP版本过低请前往AppStore下载最新版医知源APP
取消
您当前的APP版本过低,请复制链接后前往外部浏览器下载最新版医知源APP
取消
引用内容
张伟靖.重症肌无力[EB/OL].(2024-09-12).医知源.https://yzy.medlive.cn/html/entry?id=407&scene=wiki_quote&app_name=wiki_quote
取消
复制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医知源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医知源内容和插图进行转载使用。

复制成功
危险程度分析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目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